新闻中心
天博体育app官方最新下载商业银行助推科技金融 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数智时代,效能领先。商业银行助推科技金融,通过建智增效,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一方面,科技金融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创新工具,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而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则能有效纾解科技创新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激活“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从理论层面看,科技金融基于创新经济与金融理论的交叉融合。一方面,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等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其所倡导的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金融资产配置理论,金融功能论等又为金融通过合理配置资金、价格发现、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最终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此,科技金融属于“混血体质”,天生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因。
此外,为了进一步厘清概念,很有必要将科技金融与另外一个使用频率较高且容易混淆的“金融科技”加以区分。一般而言,科技金融强调金融为科技创新或者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主动性,而金融科技则诠释了科技赋能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作用,侧重技术对金融创新的引导性,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一)商业银行推进科技金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商业银行作为中国企业融资的主力军,在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都在全力发展科技金融,但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62.28%,因此,银行开展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企业创新,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举足轻重。
(二)商业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可以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银行通过优化金融流程、创新金融产品、营造金融生态等多元化服务内容,解决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融资风险高、需求多而杂的问题,将更多资源从传统夕阳产业转移到新科技、新产业和新市场,加快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由此,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一系列支持科技金融的精准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进科技金融有助于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银行在推进科技金融时,需要时刻关注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金融监管。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变金融风险特征,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有效工具,进而提高风控水平;另一方面,应依法将所有科技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确保科技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资金链中的关键是财政与银行的协同作用以及银行与科创企业的适配度问题。一方面,在服务科创企业过程中,财政与银行的协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两者的协同关系实质上是利用财政资金承担较大公共风险的特质撬动更大规模的银行资金,克服银行承担融资风险的有限性,满足创新链的外部资金需求。科创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内容以及所需资金的方式和强度也有差异。在初期阶段,由于其公共性特质很强,且前期投入成本高天博官方体育app下载、风险大等特征,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此时,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而后期成果转化阶段,将创新成果转化生产,需要配置机器设备和大量原材料,资金需求量变大,除了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成本稳定市场外,依靠银行信贷等多渠道融资作用凸显。纵观两者的实效,根据财政部数据,2018年到2023年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稳步增长,从8327亿元增长到10823亿元,增长了近30%;同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6月,银行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3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25%以上。在政银资金的加持下,创新成果和科创企业茁壮成长。截至2023年底,中国发明专利高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高达40%。同时,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4%,位列世界第13。
尽管如此,在资金链对接创新链时,由于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和财务双重不确定性,导致存在风险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创新财政和金融工具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症结:其一,财政资金不足,银行心有余。财政资金虽能引导银行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但也受制于财力总规模,而银行资金虽能解决科创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也受制于信贷风险的管控要求。其二,财政和银行的错位奔赴。两者在确定科创企业融资项目、资金安排以及融资规模等方面尚未建立共融协调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存在资金衔接错位现象。其三,财政与银行的风控机制推高融资成本。银行主要依靠与政府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等多部门协同作用分散风险,由此,不仅担保机构与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推高了科创企业信贷资金成本,而且大数据涉企政务信息的整合及开放限制严格,也会增加科创企业的融资成本,对科创企业的有效支持受限,最终影响了整体配合效率。
另一方面,银行与科创企业的适配度不够。从信贷规模看,银行支持科创企业的信贷规模持续增加,从前文数据中可窥见一斑,但是从信贷结构看,科技占银行总的比重仍然较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科技占比仅为1%左右。究其原因,第一,银行信审要求与科创企业现金流的适配度较低。银行遵循资产担保等传统信审规则,因此,更关注企业的历史纪录、资产规模和风险评估等常规操作,通常审批流程杂、周期长,而科创企业则围绕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拓展企业价值的现金流,往往专业门槛高、需要在缺少有效担保物的情况下识别风险,完成授信,由此导致银行传统授信与科创企业现金流供需双方互斥,银行信贷服务难以匹配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第二,银行风险管控与科创企业特点适配度较低。银行习惯运用传统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等闭环方式管控风险,对于轻资产、高风险的科创企业缺少数据共享与治理能力,且科创企业尚无增信机制,使得银行风险管控面临较大压力,难以提供精准融资服务。第三,银行产品服务供给与科创企业资金需求适配度低。银行产品服务较为单调,而科创企业需求则呈现多样性。银行很难以单一的信贷产品服务于科创企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研产一体化等各个发展阶段。虽然现阶段,银行创设了投贷联动、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多元化产品,但缺乏针对科创企业及其成长阶段的分类产品服务体系,影响了银行融资支持的效果。
(二)创新链的关键是科创企业如何将科技进步的“弱信号”有效传递给财政和银行等出资方以及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与质押。一方面,科创企业有效知识转化与对接资本方的能力相对较低。科创企业应具备识别科技进步“弱信号”的敏感度,即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捕捉具有市场潜力且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求的先进性。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科创企业应时刻关注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的迭代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整合资源,占领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并将其作为一种信号传递给财政与银行等出资方,开发融资渠道。比如2024年3月,全国首次提及低空经济,而后26省将其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不仅成为科技推动产业升级的新赛道,而且还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北京、深圳与湖南等地相关部门和企业随即召开由产学研等专业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参加的综合会议,集各方资源优势,强势出击。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科创企业捕捉信息和协调各方参与的敏感性。但这只是发展较好地区和企业的个例,现实中,大多数科创企业仍处于守候状态,等待国家政策与各部门投喂的居多,主动出击的较少。
另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和产权质押是科创企业的发展瓶颈。知识产权是科技企业生存的根本。目前,科创企业的管理者虽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仅停留在法律层面,对于如何运营知识产权助力企业获得多重价值仍然十分懵懂,知识产权战略尚未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科创企业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获取银行也面临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评估困难、价格变动大,风险管控难以及事后处置无法律依据等问题,亟须政银企三方协同解决。当下,我国很多科创企业已经获得一些专利,并实现了产业化。《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7.6%,年增长率为1.5%左右。利用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从银行融资,实现从技术向资金的转化,能够帮助科创企业盘活资产,获取成长资金,但由于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存在未来价值难预测、行权不稳定及侵权冲突、转让与处置难度较大等问题,降低了银行进行知识产权融资的积极性。
(三)产业链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及银行拓展资金链的包容性。一方面,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尚浅,增加了资金链精准切入的难度。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由此可见,产业链是创新链与资金链的集结点,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实践中,创新链与产业链难以精准对接。主要原因一是信息茧房产生的回声室效应,会引发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类似于数字化时代,我们生存的信息环境就是大数据平台会持续推送我们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达成了信息选择性接触的世界。类似地,科创企业的研发也会苑囿于自身擅长或者能开发的项目,出现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投入产出不高,成果转化价值不大等问题,如果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因各自为政而“南辕北辙”,非但无法形成链条的合力,反而分散了资金的投向。最终使得科技创新难成气候。二是主体自身弱,人才有缺口,链条管理难度大。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主体大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这就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积极支持并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诸如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四篇大文章,即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几乎从“四面八方”激励其发展,虽增长较快,但因其自身规模、治理与管理等内部问题,难以靠外部政策冲击得到根治。同时,深度融合需要包括产学研在内的专才与通才,加之产业链中间环节多,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凡此种种皆须关注。
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包容性有待进一步拓宽。财政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出资方,贯穿创新链与产业链全流程。从对单一传统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到对科创企业,再到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银行的认知边界应不断拓宽,服务的包容性也要更强。因为银行为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通常根据不同主体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和交易数据等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种类的融资服务,这也从客观上要求银行业务有容乃大。比如对加大研发投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更高的包容度,即便风险评估后发现暂时的亏损,也会酌情考虑金融支持。但是由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获取难度大且透明度低,所以,即便有拓宽包容度之心,也缺少实施的基础。更进一步,银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机制尚不完善,使其难以充分利用产业链的资源优势,导致服务效率不高。
(一)商业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发展,通过业务转型与创新,开发适配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全方位支持。针对上述银行与科创企业适配度不足、金融业务单供给与科技企业多需求等问题,商业银行应根据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发适配的金融产品,提高科技金融的扶持力度和服务效率。在初创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金发〔2024〕2号)中提到金融机构面向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可探索“+外部直投”等业务模式等。同时,银行可以开发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系列金融产品,还可以设立“投早投小”基金、提供产教融合服务等方式。在成长期,可以推出便捷科技,提高企业授信的可得性;在成熟期,可以发挥银行多牌照甚至全牌照优势,加强综合金融服务供给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全国专精特新企业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连续3年保持20%以上。从个体看,各家银行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适配策略。比如中国建设银行提出了打造全周期陪伴、全链条覆盖、全集团协同、全维度支持、全生态赋能的“五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天博官方体育app下载、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徽商银行构建了“线上+线下”“标准+特色”七大类20款专属产品体系,包括开发科技e贷、初创e贷等全流程线上产品。其附属理财公司还发行专项私募股权产品,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集成电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天博官方体育app下载。
(二)商业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加强与财政乃至第三方机构的协同效应,打破信息壁垒,优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构建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共同服务于“全链条”。第一,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如建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指导地方科技部门建立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支持地方政府建设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共享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税务等信息。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数据平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创新银税互动、银商合作等服务模式。第二,加强银政合作。通过财政增信和银行优势互补,缓解银行在特定业务领域因信息不对称、定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的信贷供求不匹配。从而实现银行信贷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动态平衡。第三,强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鼓励银行与保险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强化科技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支持地方政府对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设立专门风险补偿基金,完善保险支持政策。第四,重视知识产权融资服务。银行要深化对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认识,鼓励扩大在线专利质押登记试点地区范围,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服务。
(三)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应调动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数字金融的合力,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效率。第一,“科技+普惠”,触及中小科技企业的薄弱环节。202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23〕15号)提出“建立完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机制,加大对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金融服务的科创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而这又与普惠金融的扶持主体多有重合,如果能充分融合普惠性,则能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力度加倍。第二,“科技+绿色”,共同冲击“双碳”目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科技企业“涉绿”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可以兼得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等金融服务的支持,发展效果加倍。第三,“科技+数字”,人工智能助力投融资双方精准对接。例如微众银行成立首个专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投融资综合平台,即微创投平台,推出满足高成长科技企业融资信息查看与股权融资精准对接需求的“数字创投”服务,为企业提升资本筹措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数字化的金融支持。
②寇明婷,杨媛棋,王宇飞,陈凯华.科技金融:理论、回顾与展望[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24(5):1-15.
扫一扫关注我们